小儿骨科
(一)科室沿革1963年,在中国骨科界元老孟继懋教授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,组建成立了小儿骨病组,地点在北一病房日光室,仅有10张病床,隶属于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矫形专业组,部分骨科医生开始侧重于儿童骨科疾病的专科治疗工作,由此成为小儿骨科的前身。在崔甲荣教授领导下开始了对14岁以下年龄儿童的各种先天性畸形、骨与关节感染、骨病及肿瘤的诊治工作,当时的主攻目标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(小儿麻痹)的治疗。1964年9月小儿骨科专业组搬入门诊楼东侧组建小儿骨科病房,病床数增加到36张。此期间曾在小儿骨科病房工作过的医生有崔甲荣、梁栋、贾佑民、荣国威、吴仲秀、崔寿昌、范源等,建科时的护士长为郑允宜同志。1966年开始的\"文革\"打乱了正常的科室分工和医疗秩序,各项工作处于无序状态。70年代小儿骨科的工作人员发生多次变化,直至1983年正式成立小儿骨科,作为独立的专业科室开始了再创业历程。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,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已经发展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科室,拥有两个病区共85张病床,全日专科门诊、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,24小时全天开放的独立急诊室,形成了学术领先、特点突出、特色鲜明的专业性极强的科室。(二)专业技术1、业务负责新生儿到14周岁儿童及青少年的运动系统疾患的诊断和治疗工作,诊疗内容主要包括先天性和发育性畸形,骨与关节损伤,儿童手畸形和外伤,儿童骨肿瘤和类肿瘤疾患。60年代初,小儿骨科梁栋医生即在国内率先引进并开展了Zahradnicek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工作。1965年,崔甲荣医师开始引进髋骨截骨术(Salter术式)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。此后,各种小儿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相继开展。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后,科室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逐渐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,从小婴儿各种挽具的应用、闭合复位分期石膏有限制动,到不同年龄段的切开复位、髂骨截骨、股骨近端短缩旋转内翻截骨术综合手术治疗,使得对于先天性、发育性髋脱位的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此外,先天性马蹄内翻足、先天性高肩胛症、先天性垂直距骨、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疾病,均在国内率先开始临床研究和各种手术矫形治疗,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。对于部分既往认识不清的疾病如臀肌筋膜挛缩、三角肌挛缩、外旋肌群挛缩等有了正确的诊断和相应的治疗措施,使治疗更为合理规范。儿童创伤方面,在国内最早开展儿童陈旧